秦皮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早读丨ldquo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 [复制链接]

1#
——回复『早安』,诗词君送你一天好心情——◆◆◆文丨新东方家庭教育诵丨陌上花开

前两天带孩子去附近餐厅吃饭,才坐下就听见隔壁桌传来一阵“哗哗”声。

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,正站在椅子上撒尿。

爸爸在一旁鼓着腮帮子给他吹口哨,妈妈拿着垃圾桶接着,一家人配合得“轻车熟路”!

旁边桌一位大哥实在看不下去了:

有你们这么教孩子的?让孩子在饭桌前小便!

别人怎么吃饭?旁边又不是没有厕所!

那对家长,也不示弱,竟嚷嚷了起来:

“孩子憋不住了,不尿咋整?你跟个孩子较劲?”

“谁家没个孩子啊?矫情什么?”

......

的确,孩子小,不懂事,但常言道“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”。

孩子的未来是否可期,童年其实已经可见端倪。

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,“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”。

早期教育做得越好,孩子将来出现各种问题的几率就越小。

那些在孩子早期教育路上偷过的懒,都将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坑。

01

管教孩子,是有关键期的

李玫瑾曾经在讲座中就说过:

我遇到过许多无助的父母,对自己长大了的孩子,说不听,骂无用。

当他们无奈向我诉说孩子问题的时候,我只有一个感受“为时已晚”。

因为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。

因为,管教孩子,是有关键期的。

知乎上,有位妈妈曾经发帖提问:“儿子被奶奶惯坏了,脾气大怎么办?”

原来,在她儿子不到一岁的时候,她就和老公去外地打工,把儿子留在老家让奶奶照顾。

奶奶总是无原则地宠溺,导致孩子骄纵任性、脾气暴躁。

等到儿子上小学,动不动就和同学打架,她才意识到——孩子再不管,真的就晚了!

孩子生命最初的这几年,是性格、习惯的养成期,而这些决定了孩子一生的方向和高度。

“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,以后随你怎样带,随他怎样长。”

在英国,有一部拍了60多年的纪录片《7UP》,每一集都以这句话开篇。

年,拍过的英国大导演迈克尔·艾普泰德开始记录14个7岁的英国小孩,每隔7年就会找到这些孩子,拍下他们的最新状况,结果发现——

那些在7岁前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,拥有父母陪伴的孩子,往往有着不错的发展。

而缺乏早期教育,亲子关系匮乏的孩子,成年后的生活往往更加颠沛潦倒。

孩子的人生前七年为何如此重要?

因为促使孩子面向世界的所有内在力量,几乎都在生命早期形成。

很多人认为,孩子不懂事,等他长大就好了。

可事实上,孩子小时候犯了错误,大人不及时管教,一旦孩子的脾气性格形成,后期想要调整就很难了。

越是有远见的父母,越懂得管孩子,要趁早。

02

“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”,看的是什么

很多父母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,拼奥数、拼英语、拼重点小学、拼学区房……

其实,七岁之前,孩子认了多少字,会做几道题,会背几首诗,真的无关紧要。

比起成绩,我们其实更要关心的是孩子的性格。

因为,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。这是李玫瑾教授多年从业经验得出的结论。

孩子早年性格的培养,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。

看过一部纪录片,《富哥哥穷弟弟》。

讲一对亲兄弟,他们之间相差一岁,一起长大,然而人到中年,却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人生路。

哥哥伊万,是成功的企业家,身价千万,住联排大别墅,心态积极乐观,是成功人士的典范。

▼点击下方卡片,回复领现金▼

而弟弟大卫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,住在破旧的卡车里四处流浪,居无定所、没有固定收入靠打零工勉强养活自己。

明明是亲兄弟,为何会过得大相径庭呢?

人生的巨大差异,伏笔早就埋在了两人的童年里。

哥哥伊万,从小被母亲严格管教,“穷养”着长大,什么事都要做。

八岁起就帮别人遛狗,每天早上送报纸,晚上去超市打工。

很小的时候,哥哥就明白了需要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成果,养成了独立自主、勤勉乐观、上进自律的习惯和品格。

再反观弟弟大卫,因为年纪小,一直被家里人溺爱,不必为家里做任何事。

渐渐地养成了衣来伸手的习惯,无法控制情绪,对生活处处充满了抱怨,懒惰、傲慢、消极的性格也刻进了骨子里。

一个夸夸其谈,一个脚踏实地。

一个总是在抱怨,一个一直在努力。

一个不停在索取,一个一直在独立。

后者越来越成功,前者越来越落魄,两人过上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。

孩子早年教育里,养成的品质和习惯,有着贯穿时间的力量,在漫长的岁月里,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。

点击上方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